1. 首页
  2. 学生园地
  3.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学生园地

2022级民族法学研究生张梅紫读书会评议

  • 来源:民族宗教研究院
  • 发布者:民族宗教研究院01
  • 浏览量:

读书会评议

评议人:2022级民族法学研究生张梅紫

一、对汇报内容的小结

    对王郡同学汇报评议:汇报总体上与《民族历史与现代观念》这本书的前两章内容逻辑相一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民族概念表述的历史发展,第二部分是汉民族形成的问题研究。王郡同学汇报的第一部分,民族概念的历史发展进程,一方面从西方一些学者对民族概念的研究进行阐述,一方面是中国民族概念的研究,以古代,近代,到现代这个链条展开论述,提出了民族识别,民族译名问题,有关族群概念介入的争论以及民族的重新定义。第二部分,汉民族形成问题研究,王郡同学以五六十年代汉民族形成与斯大林理论为第一小点展开叙述,第二小点是新时期我国学界对汉民族形成问题的讨论,从这之中得出了民族具有政治性目的这一结论。

    对张溶桓同学汇报评议:汇报也是分成了两大版块。第一版块是文献的整理,对文献的梳理从三个角度切入,一是斯大林民族定义在中国的地位变化,二是我国学术界几十年来对民族概念的认识演变过程,三是共产党民族观的历程与理论经验,分别从这三个逻辑链条对我们阅读的文献进行了整理。第二版块为我们阐述了个内容,一个是对民族定义的论争的描述,一个是民族概念的与时俱进性的体现,那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张荣桓同学将其特征归纳为五点,分别是共同的历史,共同的目标,共生的心态,共享的身份,共通的文明。两位同学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对民族概念问题的讲述都具有强烈的逻辑性,汇报方法都值得我们借鉴。

二、对张溶桓同学提出问题的回答

    问题:斯大林提出民族形成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是否所有社会发展落后的民族(未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民族)就会被一笔勾销呢?回答:我想从斯大林民族定义和中国民族六要素理论的介绍来阐述这个问题,民族定义问题,是研究民族问题的基础性问题。

    1.斯大林民族定义

    首先中国的民族定义研究,总体上是围着斯大林民族定义为中心展开的。斯大林民族定义在20世纪20年代左右传入了中国,在这之前,国内学界中,梁启超民族的八个特质,孙中山民族五种力等民族定义比较有影响力。1949年以前,较多使用民族一词的代表性人物有梁启超,严复,孙中山等,为什么民族一词一经 出现就受到如此的关注呢,我们要看到这些政治家都是抱着一种政治理想使用民族一词的,即他们企图借鉴西方的民族主义来探求富国强民之计。他们的民族定义都强调血统和种族这些客观因素,是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时期民族斗争的需要,意在增强民族自主、自觉意识,表明民族的自尊心,阐明民族独立自主的必要性,带有突出的时代特征。

    当斯大林民族定义传入中国后随即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观点。我们来看看斯大林对民族的定义:他说,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 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他的民族定义表现为四要素,并且强调了这四个要素缺一不可,民族是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形成的,并不是人类社会一开始就存在。斯大林批判第二国际后期机会主义,否定唯心主义民族理论,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民族,继承了马恩列宁关于民族的论述。但在建国后几十年间斯大林民族定义在中国的地位受到动摇,正如王郡同学所说,斯大林提出的四个特征缺一不可,这是在中国无法执行的。

    2.中国民族六要素理论

    经过曲折的探索,中国学者尝试对民族做出中国特色的新的定义,20055月,中国共产党提出民族构成六特征的理论,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金炳镐先生对六要素的解释如下,第一,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族体渊源等,民族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地缘,族源是必不可少的基础。第二, 共同的生产方式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经济活动方面的社会联系、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消费过程中的组织形式、联系形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经济生活、经济上的联系是把人们聚拢在一起的纽带,物质的力量,经济的联系,才能把组成民族的各部分联合成一个整体。第三,共同语言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交往联系所使用的语言,它是稳定的、表露于外的最明显的特征,是民族统一性和继承性的最重要的反映之一。第四,共同文化。它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自己形式和特点的文化,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的反映,是把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纽带,是民族统一性和继承性的最显著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第五,共同风俗习惯,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风尚、习俗、惯例,是在普遍流行的价值观念支配下,在生产生活领域的实践活动中长期传承的行为心理和行为方式,具体表现为衣、食、住、行、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等方面。民族风俗习惯是区别民族的最明显的标志。第六,共同心理认同。它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相同的心理特质,主要表现为他们对同一民族的自觉的归属感。包括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认同心理和民族成员之间的认同心理。民族心理是一个民族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历史发展以及地理环境特点在该民族精神面貌上的反映。它是伴随着民族其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反映这些特征而形成、变化的,和民族的其他几个特征密切联系。

    民族六要素理论既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的理论,又立足于中国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概念理论,我们的民族概念是具备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中国特色的。民族六要素相比于斯大林民族定义,不仅立足于中国的国情,更能涵盖世界上绝大部分民族,相比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血统、宗教等要素的民族定义,更加注重民族的地缘条件、生产方式、文化等诸要素,更加合理地确认族源和宗教的作用。相比于国外民族理论中强调文化、心理等要素的民族定义,更加注重地缘、族源 、生产方式等,更加合理地确认诸要素的整体性和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中国特色民族概念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有机结合。中国特色民族概念是政治维度上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的概念。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确定了以民族平等、团结为政治规范,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相结合的人民民主政治制度,以及以法律、条例和惯例为依托的各种政策,来确保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思考:政治民族与文化民族的辨析

    现代民族普遍具有政治属性。周平先生提出人类历史上就出现了两种基本的民族类型: 一类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民族,一类是近代以来取得国家形态的现代民族。前一类民族,形成和维持的基础力量是共同的历史文化联系,因而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历史文化共同体; 后一类民族,形成和维持的基础力量是国家政权,因而从本质上看是一种政治共同体。因此,可以将前一类民族界定为文化民族,后一类民族界定为政治民族。政治民族与文化民族的概念体系,摆脱了民族政治性与文化性的争论,突破了民族政治化与去政治化的论战,超越了中国内部的民族构成及民族层次等现实问题,从而为理论上对中国民族问题的分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分析框架。

    大多学者都认为民族兼具双重属性。任何一个民族形成过程中都需要在政治性和文化性两方面均有所发展,以使文化作为基本纽带的民族共同体获得政治保障,也使政治作为基本纽带的民族共同体获得文化根基。例如政治民族需要构建共同的文化观念来为其存在提供认同基础,文化民族也需要尽力发展出政治或类政治的机构来保障文化传承与共同体的延续。周平先生说,民族共同体必须以社会的形式存在,社会生活必须通过政治建立和维持秩序,民族必须同政治结合在一起。民族的政治性集中表现在族体型态,族际关系,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上。

    首先,每个民族为了维持其社会的稳定,必须形成国家的或非国家的以强制性权利为核心的政治体系,其次,与其他民族处于同一个国家中的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就表现为政治上的平等还是不平等关系,以及保障自己的权利问题,第三,民族与国家的关系存在于多民族国家中,非主体民族争取自治以及国家对非主体民族权利的保障,都体现出了现代民族政治属性的表现形式多样。

    谈到民族的政治性,自然地涉及到民族去政治化的学术争论。民族的概念是同时具有政治性和文化性的,构成具有与国家相关联的第一层次的民族的多元人们共同体也是具有明显政治属性的。马戎先生十分支持 民族去政治化 ,他认为政治化 将使多民族国家分裂、解体,要想避免这一切,只能采取 文化化 的政策导向。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文化互动、交融固然重要,但并非决定性因素。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共产党面临沉重的民族问题,在民族政策上,共产党既杜绝历史的重复,又拒绝照搬苏联的民族理论和实践开创了一条中国式的解决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的新途径。特别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独创,既照顾了少数民族固有的政治诉求,又保证了国家的统一完整,是应该充分肯定的基本政治制度。

    这里我想到了张溶桓同学提到的民族共同体概念,民族共同体是因政治利益而形成的,也是由政治利益而维系的,否则,民族共同体就不会存在。政治属性赋予民族共同体以稳定的自我认同,这也是民族共同体的核心标志。对于民族共同体而言,政治属性既是其基本的框架,又是其内涵。没有了政治属性,民族也就不复存在。在人类群体中,不可能存在不以利益为纽带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没有共同的利益作为纽带,就不会产生自我认同意识,没有了认同,也就失去了界分的必要。现代民族就是政治性的,要解决多民族国家的民族问题,首先要满足各民族、特别是少数的、弱势的民族的政治的、利益的诉求,并把民族的利益限制在不威胁国家利益的范围内更不能威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解决民族问题,要兼顾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最佳的政策效果是能使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融为一体达到巧妙的平衡,在这过程中需要大量政治因素的参与。

    中国的民族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既包括政治属性,也具备文化属性,然而这种政治属性又不同于西方民族概念中 一族一国的独立属性,而是在国家统一限度下的民族区域自治属性。因此,我们要秉持和发扬中国特色民族概念的优势,利用好中国特色民族概念,在中国式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上不断发展民族事业。

上一篇:2022级民族法学研究生德乾旺姆读书会评议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